深度文化談

如何建構京都的美?

健吾按:都市風貌是如何建構的呢?最近認識的台灣朋友,設計師浪人於他的專頁「設計發浪」中,就解釋了為了守護京都的景觀,各大機構做了的「協調」,特此轉載。

 

 

*  *  *  *  *  *  

 

為維護京都整體古都歷史形象,京都市屋外廣告物條例在經過7年各界討論之後,於2014年9月1日開始強制執行,不合乎「屋外廣告物條例・規則・告示」設計規範的招牌都將被強制拆除。

在設計規範細則裡,可以發現為了維護京都市帶給世界觀光客的古都形象,除了禁用LED霓虹燈、屋頂不可放置招牌等等,也嚴格限制關東旗放置的間距,在不同區域裡有不同規定的限制,甚至限制放置的總數量。

而讓人驚訝的是,日本人像是在為整個京都做色彩計畫一般,也詳細規範了顏色的彩度、明度,列出「禁止色」與「規制對象色」,並依照地區不同規範其嚴格度,比如說歷史遺產區域內不可使用禁止色,規制對象色則必須被限制在招牌整體的20%內,第2種、第3種區域則是鬆綁禁止色為規制對象色,使用面積則相同。(顏色使用包括文字上顏色的表現)

在這樣的狀態下,如果只有一間店面或許好辦,只要改一下招牌,符合規則就好,但對於連鎖店,(尤其是國際連鎖店)來說,被制訂好的CIS規範豈能說改就改?

在經過委員會協調下,跨國連鎖企業的LOGO也呈現了只有京都市才有的一番風貌,甚至在不同區域的限制下,有的LOGO會長得不一樣,比如說uniqlo因紅色不符規範,從滿版正方形紅色底,變成有白框,最後乾脆變成白底紅字(紅字顏色彩度也降低了)。又或是7-11,從原本的樣子到三種顏色變細,甚至變成無彩度。

姑且不論這樣的規範是否箝制設計自由,我很佩服日本在營造國際都市形象上是以一種不同於台灣的高度與執行力在經營。相較於台灣總是流於在帳面數字上做評價,以2016設計之都來說,文化部撥出一筆錢發包很多標案給不同單位,卻不是以一國之力做「整合」,如果這些得標單位品質參差不齊,呈現出來的都市風貌是不是也有可能會「瞇瞇貌貌」?

 

▽在經過委員會協調下,跨國連鎖企業的LOGO也呈現了只有京都市才有的一番風貌,甚至在不同區域的限制下,有的LOGO會長得不一樣,比如說uniqlo因紅色不符規範,從滿版正方形紅色底,變成有白框,最後乾脆變成白底紅字(紅字顏色彩度也降低了)。又或是7-11,從原本的樣子到三種顏色變細,甚至變成無彩度。

 

▽ 各企業因應「屋外廣告物條例・規則・告示」設計規範而做出的京都限定廣告看板

 

▽ 在設計規範細則裡,可以發現為了維護京都市帶給世界觀光客的古都形象,除了禁用LED霓虹燈、屋頂不可放置招牌等等。

 

▽ 貼在建築立面的招牌也限制高度,甚至嚴格限制關東旗放置的間距,在不同區域裡有不同規定的限制,甚至限制放置的總數量。

▽ 而讓人驚訝的是,日本人像是在為整個京都做色彩計畫一般,也詳細規範了顏色的彩度、明度,列出「禁止色」與「規制對象色」,並依照地區不同規範其嚴格度,比如說歷史遺產區域內不可使用禁止色,規制對象色則必須被限制在招牌整體的20%內,第2種、第3種區域則是鬆綁禁止色為規制對象色,使用面積則相同。(顏色使用包括文字上顏色的表現)

 

要維持京都的美,政府花了很多功夫。只是,有幾多政府,真的願意從「美學」角度,建構景觀呢?

 

特意謝謝浪人先生的資料提供。他的專頁如下,請多加留意。

 

🌸🌸【與女友「潤滑」感情的好物推薦】🌸🌸
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