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口老化和少子化問題嚴重的日本,近年興起了一股名為「終活運動」的潮流,這不僅是為了準備迎接生命的終點,更是為了更好地活在當下。那麼,什麼是終活呢?又該如何準備人生的閉幕大典呢?
據《NHK》報導,2022年日本的死亡人數達到了史上最高的156萬人,預計到2040年將達到167萬人,這意味著「高死亡社會」正在日本持續進行中。與此同時,火葬場和停屍間也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因此,日本高齡文化研究所的理事長小谷綠(小谷みどり)呼籲人們:「在你身體還健康的時候,應該積極地開展終活。」
「終活」這個詞最早出現在2009年的日本雜誌《週刊朝日》,是「臨終活動」的簡稱,指的是為了迎接生命的終點所做的準備活動,例如安排葬禮或撰寫遺囑等,目的是不讓自己的後事給家人帶來困擾。
今年4月,日本女性雜誌《ハルメク》對50至79歲的2000名受訪者進行了一項終活調查。結果顯示,76.8%的人認為終活是必要的,而39.2%的人已經開始進行終活。其中,女性的終活意識和行動比例更高。調查顯示,最受重視的終活事項是「準備好墓地」,占比27.7%,其次是「加入或更新保險」,占比23.9%,還包括整理家中物品、銀行帳戶和服飾配件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終活的過程中,很多人也會整理自己的人際關係,例如與一直想見面的人見面,斷絕不想交流的人,或者重新調整異性關係。擺脫不必要的社交關係,只和真正想交往的人相處,能夠減輕壓力。
終活並沒有固定的執行年齡,任何年齡的人都可以進行終活。在日本,許多人會在人生轉折點開始進行終活,例如退休、孩子開始獨立生活,或者孩子結婚等時機。儘管沒有明確的終活年齡,但專家建議最好在身體健康、頭腦清晰的時候逐步進行,最後完成所有準備工作。
圖/2023年已經完成的終活事項調查。綠色:2021年數據、黃色:2023年數據。 由上而下依序是準備好墓地、加入或更新保險、整理家中物品或家具、整理銀行帳號與金融商品、整理服飾。取自ハルメク
在終活的事項中,最重要卻經常被忽視的是撰寫「臨終筆記」。臨終筆記與遺囑不同,是一份非正式的筆記,可以記錄個人興趣和學經歷、手機和社群網站的密碼、財產資訊、葬禮安排方式,以及與親友告別的話語等。風格和內容沒有限制,可以自由書寫,作為家人處理後事的參考,也能成為最後的紀念。此外,也要記得預立醫療聲明,例如在緊急情況下是否要進行心肺復甦、是否使用人工呼吸器、抗生素或鼻胃管等,將這些意願用紙本寫下,以便在必要時由家人出具,表達自己的願望。
終活要做10件事:
1. 留下臨終筆記:每年定期更新一次,務必妥善保管。
2. 預立醫療聲明:可以和家人與家庭醫生討論,寫下具體延長生命的措施。
3. 寫遺囑:遺囑一定要用手寫,並且留下親筆簽名。
4. 整理物品:丟掉或轉賣一年內未使用的衣物、飾品與收藏等等。
5. 安排葬禮與墓地:向殯儀館諮詢報價,並向家人表達希望安葬的地點。
6. 更新保險:檢視保險是否符合目前情況,並確定喪葬保險補助內容。
7. 列財產清單:整理房屋及土地契約、股票等相關文件,並留下帳戶密碼。
8. 列親友清單:讓你想要他們收到死亡通知的親友可以收到訃聞。
9. 規劃現金運用:掌握未來每個月的預計支出,盤點手頭的現金如何運用。
10.找到最終目標:列出最後想做的事或想去的地方,竭盡所能地去實踐。
終活能夠讓你充實老後生活,當你把生命的終點看做一個目標時,就可以為「最後一哩路」制定計畫,讓有限的生命變得更加充實,沒有遺憾。
【往下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