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趣聞

鰤魚是赤身魚還是白身魚?

冬天是鰤魚(ブリ)的當造季節,一說其漢字「鰤」的來源就是指此魚在師走(12月)時節變得肥美。不論是做刺身、壽司,或是烤魚、火鍋,都很適合。吃壽司的時候,一般都會先點味道較淡的白身魚,之後再吃赤身魚。那麼,鰤魚是白身魚還是赤身魚呢?

據金沢市「大口水產」職員說明,赤身魚是「回游魚」,為了到達水溫合適,食物充足的位置生活,會經常游動,故此身上的血紅素和肌紅素含量較高,其身驅所呈的紅色亦是由此而來。至於白身魚,一般是在岩礁間,或在海底棲息,游泳的時間較少,故此身體顏色較淡。

職員介紹說,鰤魚是「中間魚」,那是甚麼意思呢?赤身魚脂肪較多而味道較濃;白身魚則是熱量較低而含豐富膠原蛋白。鰤魚兼具兩者性質,故此既可製作刺身、壽司,或是跟蔬菜蒸煮,同樣美味。在水產學的分類上,血紅素和肌紅素含量高於「每100克之中含10毫克」的魚類便屬於赤身魚,反而則為白身魚。按照這個標準,鰤魚則是屬於赤身魚。

出典︰Jタウンネット

🌸🌸【與女友「潤滑」感情的好物推薦】🌸🌸
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