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文化談

大阪新教育制度,老師能力越高升得越快。網民:「教育唔應該係咁。」

於2017年7月,大阪市教育委員會發表了新制度,就是因應老師的能力來提高薪酬,而不是根據以往的年資來調整。能力高的老師會有更多的進昇機會,從而解決科主任和校長等管理職員不足的問題。

 

有推主對此措施有點感觸,他覺得所謂「能力」所衍生的「成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看見。

 

他說,他小學5,6年級的老師每日都會有10分鐘小型測驗,而這個制度是其他班沒有的。那位老師並要求學生,每日都要確立自己對該測驗的目標和計劃。那時有不少家長投訴這個措施,學生也多少有點微言,包括推主。

 

日月流逝,推主很快投考高中。而推主出身於成績不是太好的學校,理應該校的進高中率不會高。但出奇地,當推主進入高中後,發現大部份同學也是小學5,6年級的同學,亦即是同樣獲那位老師教導。

推主覺得,其原因是小5、小6時學識了「定立目標、計劃、然後實行」,而這些年一直持續著這種習慣,所以最後才能夠有這樣的成績。到頭來,卻忘記了是那位老師的教導。

 

由小學到高中,相差了4至5年,這段時間絕對不短。結果,教育出來的成果是有時間差,不是一時三刻可以看見的。那一刻沒有成績是否代表他沒有能力呢?所謂能力,應該由誰去判斷,或是怎樣判斷呢?

 

我們的高中入學試成績傳回小學時,有老師跟當年的老師說:「你既教育係無錯架,宜家見到結果喇。」然後那位老師哭泣了。

 

看到這裡,我也有點眼濕濕,感覺當日的努力不獲別人明白,但一直堅持後終於得到回報……

 

最後,推主認為所謂教育並不只是老師的責任。

 

所謂教育,牽涉到的是父母、老師、鄰居和各式各樣的人。身邊人所做的事,小孩很容易會模仿,他們很容易受到朋輩或是家長影響,這些也會影響到他們的發展。如果我們只將問題歸於老師,而不去考究根本的問題,那麼就是真正的問題。

 

如果這條制度在香港推行,我想香港大部份家長也「舉腳贊成」,他們還會像那位推主般思考什麼是教育嗎?他們著重的是孩子能否進大學,什麼品德,什麼做人,這些一切也不重要。畢竟,社會規則是這樣,從前入到大學就能名成利就,現在入不到大學就什麼都不是。剛剛放榜已過,有多少家長有和子女考究過所謂的自資學位是否合資格,或是該校的師資、風氣是否適合子女?他們著重的是子女有沒有學位而已。又有多少父母會希望子女排Jupas是因應興趣,而不是因應分數。其實這些做法完全沒有錯,因為社會是這樣的。但教育的本質真的不應該是這樣。

 

我相信每個人的一生總會遇上一個影響你一生的老師,那位老師未必會令你有好成績,但他會啟發到你人生路上應如何前行。教育,不應只有成績。

 

同一件事,發生在香港,你覺得會有人討論嗎?

 

封圖出典:Koushi2.com

出典:Grapee

🌸🌸【與女友「潤滑」感情的好物推薦】🌸🌸
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