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叮噹要改名做「多啦a夢」的時候,很多香港觀眾都說他們都會不習慣。結果,新一代的香港、台灣人,現在都不會叫他做小叮噹了,只會叫他多啦a夢。所謂「別號」,華文譯名,真的需要一個很有計劃的安排,才可以令受眾接受吧?
近日,日媒報道,「酷MA萌」在2010年誕生,熊本縣當初的角色設定,原來「不是熊」。
根據熊本的朋友說,「熊本熊」的名字,くまモン、在熊本的方言,是指「熊本的人」。
「所以,他理應,不是一隻熊。」
下?~!!!!!!!!!!!!!!!!!!
隨著「酷MA萌」走紅,2013年熊本縣政府與上海事務所職員商討過後,正式將「酷MA萌」這個音譯定為官方中文名,官方周邊商品也一律使用「酷MA萌」這個名字,並在台灣、香港、中國、新加坡都申請了商標註冊,可是即使經過推廣,「酷MA萌」這個名字仍不及「熊本熊」普及。
根據《朝日新聞》的調查,2018年6月的時候,記者曾在熊本市中央區「酷MA萌廣場」,訪問50多個中、港、台、星、馬各地的遊客,提供「熊本熊」以及「酷MA萌」兩個選項,問他們怎麼稱呼這隻黑色吉祥物,結果50人中有43人選了「熊本熊」。
不少遊客都表示,大家沒有用「酷MA萌」,在台灣大家都稱之為熊本熊。
而從熊本熊的「專書」之中,也看到「熊本熊」的名字,在「官方場合」也有使用過。
台灣蘋果日報就指:熊本縣銷售「酷MA萌」周邊商品的業者也顯得很煩惱,「酷MA萌既不普遍,熊本熊卻又不能用」,目前出口商品只好標記著英文名字KUMAMON。熊本縣知事蒲島郁夫2014年出版的《私がくまモンの上司です》一書,在台灣譯為《我是熊本熊的上司!》,是正式使用「熊本熊」的唯一例子,然而熊本縣的秘書處卻表示︰「為何翻譯成熊本熊,我們也不太清楚。」
反而看到中文的簡體字版,因為要避免「日本政治家」的照片上封面而怕過不弓審查,反而好像用了日方的官方正名……究竟大家要用多久才會改口叫「酷MA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