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飲食食

日本茶冷知識:哪種是哪種?晚上喝茶會睡不著嗎?

喜歡日本文化、食品的朋友,想必也接觸過「日本綠茶」。其實日本茶亦有很多種,如綠茶、抹茶、煎茶、麥茶、玄米茶、焙茶等等。

雖然口嘗很容易試出它們味道的差別,不過當中的製作來源分別和不同特性,相信真正知道的人並不多,甚至容易會有一些誤解。 

「沖茶要用滾水?」、「茶涼了不好喝?」、「晚上喝茶會睡不著!」這些問題看來很簡單,但能正確解答的人卻很少。

今天就為大家說一些日本茶冷知識,解構各種茶的特性,以及了解近來大熱的「焙茶」。

在唐朝的時候,日本僧人「最澄」在中國浙江天台山留學,回國時不僅將「天台宗」(佛門教派之一)帶到日本,還將茶種帶到了京都比睿山。

但當時的茶在日本並未造成流行。後來僧人「榮西」也在天台山研習佛法並修學茶藝,寫成了著名的《吃茶養生記》,將當時宋朝流行的泡茶方式「碾茶法」帶到日本,造就了日本茶道的誕生,從而被譽為日本的「茶祖」。

「碾茶法」就是以石臼以茶葉磨碎,雖然抹茶由中國傳入日本,但卻沒有在現代中國保存下來。

日本茶,跟中國及西方的紅茶不一樣,屬於「不發酵的綠茶」。即茶葉在採摘後,不會放置發酵,而是立刻拿去蒸煮、揉捻、烘乾製成。

當然,跟紅茶一樣,以不同的栽種方式、蒸製時間、揉捻次數、只留葉肉或取用莖梗的不同,就能做出不同風味的茶品。

如果要再細分的話,也可分為種植時有陽光直接照射的「無覆蓋」,與不接觸陽光的「有覆蓋」兩大類。

因為有覆蓋的茶葉不經陽光照射,所以味道更甘甜,市場價格不用說也較高。

綠茶:

泛指未發酵過製成的茶葉,味道相對較澀。

日本綠茶跟中國綠茶風味也不一,因為中國的製法是「炒」,而日本的製法是以「蒸」為主,更特別的是帶有微微的海苔香氣。

有覆蓋的日本茶,包括:

玉露:

在採收前14~20天進行「覆蓋」,也只會取用第一次手摘的嫩芽(即「一番茶」)。

採摘時只取葉肉,不含莖梗,算是相當高級的綠茶,最好以低溫暖水,約50度~60度水溫沖泡。

抹茶:

非片狀的茶葉,基本上都是以「碾茶法」研磨後呈粉狀,顏色鮮綠,營養物質比一般泡茶更易溶於水中,所以咖啡因也較易吸收。

較上等的抹茶粉,在沖泡後並不會完全溶解,而是仍有茶粉留在杯底。

基本價格昂貴,所以設有下等抹茶或加了人工添加劑的抹茶,用作「料理用」或「烘焙用」。日本茶道,通以抹茶為主。

未覆蓋的日本茶,包括:

煎茶:

多屬「淺蒸煎茶」,蒸製時只有30~40秒,隨即揉捻、乾燥。後來新增「深蒸煎茶」,延長蒸煮時間達60~90秒。

葉片雖較碎爛,但沖泡時味道較濃。因為一般價格較低,所以也是日本大眾日常中最普遍飲用的茶。

玄米茶:

在煎茶中加入烘炒過的糙米混合而成,所以有茶香亦有米香。

焙茶:

將煎茶葉及茶梗烘焙,就變成帶焙烘香氣的焙茶。一般都以淺蒸煎茶留下的莖梗製成,所以並不會在葉肉。

茶葉中的咖啡因,會在烘焙期間揮發,因此味道及咖啡因含量也較溫和,可夜晚飲用。

眾多日本茶物之中,近年「焙茶」的人氣更是急升,無論年輕老幼的日本人,都喜愛飲用焙茶。

因為經過高溫烘焙,焙茶中的單寧酸和咖啡因自然流失,除了更突顯茶葉香氣,也少了苦澀口感,更加順口,餘韻更在口中久久不散!

這種清爽香氣更相當適合製成蛋糕、布丁、雪糕等大眾甜品。

由於單寧酸和咖啡因含量較低,大大減低對腸胃的刺激性,非常適合不能喝濃茶的人飲用。無論空腹、睡前、飯前、飯後,或吃過油膩餐點,當想要喝茶解膩,焙茶都是最佳選擇。 

你更喜歡哪種茶呢?

🌸🌸【與女友「潤滑」感情的好物推薦】🌸🌸
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