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飲食食

一天只接一組客人的拉麵店

看見最近一些飲食店的排隊熱潮,不禁好奇,店家是否懂得施法術?也罷。在大阪府東大阪市,有一間拉麵店,一天只接待一組客人,你想排隊也沒法排。其實還是有的,不過就是像公屋那樣,記在輪候冊上等待通知;可幸的是,輪候這家拉麵店應該比公屋快。

 

 

從近鐵奈良線的東花園站下車,在住宅街走大約10分鐘,便會到達這間神秘的拉麵店「ら道本店」。為何每天只接待一組客人?並非店主「很有性格」,而是他本身是個上班族,只有在晚上才能開店。其實,這本來也不是一間拉麵店,而是專門外賣拉麵湯底的,為何會變成這樣?這要從店主的嗜好談起。

 

 

 

 

店裡陳設甚為簡單,由於一組客人最多只能有十位,也不需要太多的桌椅。在客人座位旁邊有個小冰箱,客人如要喝飲品,可以自行拿取。在這個冰箱頂,放了一本在1995年出版的拉麵指南。當年,店主水谷就是跟友人拿著這本小冊子,逐家拉麵店拜訪。他估計,自己到訪過的拉麵店,約有1200-1300間。

 

 

那個時候,互聯網還未普及,水谷只能以僅有的情報到訪拉麵店,吃過拉麵後再以電腦記下自己的感想。他對製作豚骨湯底逐漸產生了興趣,經過多番嘗試,約於造出了自己滿意的湯底。最初,他只將湯底送給要好的朋友。水谷本來打算分文不取,不過朋友多番堅持,於是他收取了成本價。後來,找他做湯底的朋友越來越多,家裡的廚房也不夠用,於是朋友為他找來了一間更大的廚房。另一位朋友又叫他「去Facebook開個頁面」,他便為麵店取名「ら道本店」,在Facebook上建立專頁,開始了他的湯底通販生意。

 

 

其後,那個地方不能再用了,水谷到處尋找新的場地。他有一些有趣的堅持,例如覺得直接找空置的麵店舊址就沒有意思了,終於找到了現址,是一位親戚的舊居,是大正時代建造,和洋風混合的住宅,稱為「文化住宅」。裡面的佈置都是水谷自己做的,花了半年時間才完成。又因朋友的一句話︰「可以在現場吃拉麵就好了」,水谷去申請了飲食牌照,乾脆開了麵店。但是他仍然保持著日間的工作,所以一天只能接待一組客人。

 

 

來看看水谷做的拉麵,佐料只有叉燒與碎蔥,非常簡單。湯底材料包括豚骨、昆布、煮魚乾、鰹魚乾、香菇等,與通販售賣的湯底是一樣的,味道濃郁。

 

 

 

一般的豚骨湯底比較油膩,但是水谷的完全沒有這樣的感覺,只有濃烈的鮮味。即使吃過麵後,再下飯當成「雜炊」那樣吃,也沒有飽滯的感覺。

 

水谷說,現在下班後非常忙碌,到麵店準備、閉店後回家處理Facebook上的查詢和訂單、與店舖聯絡等,已經沒有時間像以前那樣週遊拉麵店。向他問到會否將麵店變成本業,他說︰「哪天可以這樣也不錯。」看他說過的話和開麵店的經歷,大概也能猜想到答案。

 

出典︰エキサイトニュース

🌸🌸【與女友「潤滑」感情的好物推薦】🌸🌸
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