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天都去便利店,都會想像為什麼每個月,便利店都會有新東西出現?
因為,便利店的存在,就是要給消費者一種「新鮮」的刺激感。好像這一個「麥飯」系列,以「高纖膳米」做主打,在2017年12月起發售,直至2018年12月,已賣出了超過1 億5千萬個。以日本只有1億3千多萬人口而言的地方,只是一個飯團系列,可以令日本人平均一人吃了一點幾個,也絕不是容易的事。
自從「梅乾麥飯」系列大受歡迎之後,最近2019年1月推出的,就是以「日本女性喜歡韓國」的想像出發,做了這個「牛肉鍋拌飯」飯團。以前在大學唸書的時候,老師說過「日本人做東西的思考模式,就是把所有的東西都縮小」。唱機會變成隨身聽(walkman),便當會變成台灣說的「握便當」,即是飯團。把一個飯盒變成一個可以一手掌握的食物,是日本人的工夫。
這個飯團為什麼又會受到消費者的支持者?有網媒訪問了消費者說,除了健康意識(麥米有大量膳食纖維,對所有有便秘的女性而言都是福音),其次就是只需要130日元,看起來好像有很多菜在裏面。
除了白蘿蔔、紅蘿蔔、小松菜、芽菜之外,剖開飯團中間又有這麼大塊的牛肉,也只是賣130日元,感覺上好像「有很多東西可以吃」的錯覺,就令消費者覺得好像很值得支持了。
思考新產品的時候,除了想像受眾會否接受,當然也要看投資以及回報是否相對應。在日本,有很多餐廳都可以不惜工本的做,因為日本有「富人稅」,收入超過4500萬日元一年的日本人,有些如果沒有法人代報稅,可能就要交上40至45% 的收入稅。因此,不少有錢人都會做一些「蝕本的生意」,或是買一些名畫作為投資等等,好等自己的收入「不是政府看到的那麼多」。所以,某程度上日本有不少食店可以做出「良心品質」,也是這個原因。
便利店要在這種「飲食生態」生存,一點也不容易。難怪不少網民都說,想出這種「麥飯系列」飯團的7-11員工,理應是天才了。